网站首页 > 名家专栏> 文章内容

【名家专栏】魏晋南北朝军事斗争新气象(一)

※发布时间:2020-7-23 5:52:19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魏晋南北朝的统一战争战场一般在淮河长江一带,那里江河湖泊、丘陵盆地的特殊地形条件,决定了不适宜擅长野外驰骋的骑兵作战,而必须主要依赖水师突破江河天险。因此,统一战争的指导者普遍把建造战船、建设水师,提高江河作战能力作为军事准备的重点来抓。如西晋王朝为统一全国,针对吴军水师实力较强,且恃长江天险负隅顽抗的实情,致力于发展水军;晋武帝采纳羊祜的,委任王濬在蜀地修造各类战舰,训练士卒,终于组建起一支强大的水师,在灭吴战争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同时知人善任,拔擢任用人才,遴选优秀将帅担当指挥战争的主角,使之在统一大业中发挥关键的作用。像晋武帝任用羊祜、杜预、王濬等人的情况就是这方面典型的例子。

  该时期统一战争战略作战轴线也发生了重大的转移。在此之前的中国统一战争,其战略作战的轴线一般均为东向,其具体战役行动均环绕这一主轴线年开始的秦统一六国的战争,就是从西部发动,首先灭韩、灭魏,完成了东渡黄河的战略展开;然后左翼朝东北方向灭赵、灭燕,右翼则指向东南方的楚国;而最后的进攻方向则是一直向东,指向位于胶东半岛的齐国,从而达成了统一全国的目的。公元前206年开始的楚汉战争,刘邦首先以巴蜀、汉中进入关中地区,得形胜之利,然后出函谷关,兵锋东指,直逼江淮地区的彭城(今江苏徐州),沿荥阳一线与楚军进行东向的对峙;同时左翼东渡黄河,攻魏、破赵、下燕、灭齐,沿东北方向实行战略出击;右翼则以秦岭山脉为依托,沿东南方向出武关,直拊楚军的左侧背;而最后与楚军的决战则仍然是在河南、山东之间的东西轴线上发生的。

  进入魏晋时期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统一战争战略作战的轴线不再是东向,而是变为了南北方向,并且大多为自北向南的进攻;作战地区也不再集中于黄河流域,而是集中于淮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带了。这一变化最初开始于三国时期,当曹操完成了对北方地区的统一以后,便开始了横渡长江对南方的征服与统一,于是孙权与刘备联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来自北方的进行了对峙,著名的赤壁之战就是这样发生的。西晋灭吴、苻坚南下攻晋、南方的多次北伐行动,其战略作战方向,也都是横渡长江、自北向南或自南向北的。从这个角度考察,我们可以发现统一战争战略作战的轴线的转移的确在中事学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随着战略作战轴线由东向逐渐转变为南北方向,水军在战争中的地位得到了迅速的提高,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军事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动态与特点。

  在作战轴线转移的背景下,主战场大多是在江淮、江汉之间的广大地域实施纵向作战。这一带多江河湖泊、丘陵盆地的地形条件不适合于擅长野外驰骋的骑兵作战,而必须依靠水军突破江河天险来实施战略进攻。因此,南北统一战争的发动者普遍把建造战船,建设水军,提高江河作战能力作为军事准备的首要任务。如曹魏的北方军队就是因为不习水战,舍长用短,“舍鞍马而就舟楫”才大败于赤壁,使统一战争半途而废;西晋王朝为了进行渡江作战,经过多年努力,组建了强大的水师,最终一举东吴,实现了南北统一,即所谓“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一作战样式的变化,无疑大大提高了水军在整个军队中的地位,在实施横渡江河的战略作战时,水军的强弱已经成为了战争胜败的关键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水军得到迅速发展,在江汉、江淮流域地区的作战中扮演主要角色,是与当时战船种类齐全、功能多样、实战能力提高的情况相一致的。

  用于水战的船舰,既需要载重量大,所装载兵士多;又需要船身高,能控制制高点,以防范敌方水军缘舷登舰;还要求机动性强,操作灵便,便于向敌人发起冲锋。这样的不同战术需求,决定了这一时期的战舰,既有载重量大和船身高的楼船,以及载重量较大和冲击力强的艨冲大舰,也有灵活轻便的各类快船小舰,它们在水战中相互配合,形成了水战船舰结构的完整体系。

  大型战舰:大型战舰(船)是这一时期战舰队列中的主体,它的主要代表是楼船。所谓楼船,就是“作大船,上施楼”。它是一种高达十余丈,船上分为数层的江海通行的大船,在每一层楼的外面都建有高数尺的“女墙”,作为防御敌方弓箭矢石的掩体。女墙上有箭孔,可以向外射箭发弩。楼的四周均用坚硬的木材建成叫做“战格”的层,或再蒙上生牛皮。两边船舷伸出若干支木桨,作为舰船前进的主要动力,舰顶有帆,以便借助风势加快航速。

  楼船的制造与使用始于秦汉时代,魏晋以降更有了新的发展。三国时吴国董袭所督造的五楼船,其上层建筑多达五层,堪为巨无霸式的战舰。西晋王濬所建造的楼船,“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也是规模空前的大型楼船。东晋末年,卢循举事,率水军沿长江而下,其中楼船百余艘,“新作八艚舰九枚,起四层,高十二丈”,晋将刘裕为与之相抗衡,也是“大水军,皆大舰重楼,高者十余丈”。由此可见楼船在战舰系列中所占的主力地位。南朝后期,楼船的形制更趋于庞大,如梁朝末年的陆纳在湘州所造的三王、青龙、白虎三舰,舰身“并高十五丈”,外用牛皮蒙住舰身,以敌人的。另外,当时楼船的载重量也大为可观,据《颜氏家训》称,大船之载重量已达“一万斛”,约合今天五百吨。

  中型战舰。其主要代表是艨冲斗舰。它们的主要特点是船体适中,既有楼船的稳固性,又有快艇的灵敏性。它一般在船舷上建女墙,女墙下有若干“掣棹孔”,供桨伸出,而划桨水兵则全部掩藏在船内,在船舷各方,还开设若干“弩窗”、“牙孔”,便于各个方向的敌人。船体上为两层,战士分据指定的,用弓弩向敌方进攻。舰身上一般蒙着生牛皮之类的防护物。艨冲斗舰的主要功能是在水战中实施冲锋突击,冲散敌方水军的阵形,冲没敌方小舰。它是这一时期最为常用的水战舰只,在作战中冲锋陷阵,屡显威风,既有相当的防卫能力,又有强大的力量。

  小型战船。小型战船的名目类型甚多,概括地说,可统称为“走舸”。这类战船体积较小,船上无建筑,只在船舷上建造有蔽身的女墙,不用露桡而用明桡(即划桨手身体于船上)。它的主要特点是轻便灵活,速度很快,所谓“往返如飞,乘人之不及,兼备非常之用”。这一时期,这种“走舸”类小型战船数量巨大,形制不断得到改进,经常用于水战。如据《梁书·王僧辩传》记载,王僧辩率水军进攻侯景水军,侯景水军有“舳舻五千艘……两边悉八十棹,棹手皆越人,去来趋袭,捷过风电”,在战斗中显示了很强的威力。当时用于水战的其他小型战船,据记载还有斥候、先登、赤马舟、艋冲、飞云船、飞鸟船、和兵妹妹在机房苍隼船等多种。

  除上述各类战舰(船)外,这一时期用于水战的还有木筏、双体船(舫)等。其中木筏既用于运输兵力,又常用来敌人布设的水上障碍物(木栅、铁锥等)。

  水军在这一时期的空前发展伊始于三国时期的孙吴。当时长江是吴国的主要防线,吴国凭依强大的水军,北防曹魏,西拒蜀汉,牢牢占据了富饶的江南地区。当时吴国在侯官(今福建闽侯)设立造船厂,在濡须口(今安徽巢县)和西陵(今湖北宜昌)设置水军,驻重兵防守。水军的大型战船称“五楼船”,为上下五层结构,可载乘士卒3000人。孙吴后期,吴国水军已经具有海上作战能力,黄龙二年(公元230年)水军万人抵达夷州(今省),嘉禾二年(公元233年)其水军沿海北上辽东;赤乌五年(公元242年)其水军3万人征讨今海南岛珠雀、儋耳,均显示了很强的运载力与战斗力。

  西晋王朝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建立了一支拥众七八万人的庞大水军,其大型战船,方120步,载士卒2000人,船上筑木楼,开四,甲板上可以驰马往来。东晋水军比西晋更为强盛,当时东晋军队出征,经常以水军为其主力。如平定桓玄之乱,就是以水军在长江峥嵘洲(今湖北鄂州东)进行水战,一举奠定胜利的基础的。

  南北朝时期,水军是南朝军队的主力兵种,南朝历次出兵,多以水军为主。如宋文帝元嘉元年,北魏大军南进,宋军水师沿长江列阵迎击,从采石直到暨阳,江面上船舰集结连营,绵延六七百里,旗帜鲜明,军容整肃。在强大的南朝水军面前,北朝以骑兵为主的军队一筹莫展,只得铩羽而归。

  这一时期的水军与步兵之间的区分并不十分严格,所谓“上岸击贼,洗足入船”,根据作战的需要,随时可以投入陆战,是的两栖部队。这一特点是由当时水军武器装备相对简单,水军战场局限于水面不宽的内陆江河水域而造成的。战船在当时更多的功用是作为一种横渡江河的搭载工具,而水面作战又必须以陆战为依托,这也就是所谓的“沿江而下”“水陆齐发”的作战模式。

  这一时期的水军主要由两部分人员编成:一是水手,主要任务是操棹、把舵、张帆等战船驾驶勤务;一是作战人员,主要装备是弓弩、戟矛与甲胄,并备有“拍竿”、引火燃料等水战器材,职责是手执武器,投入战斗。

  水战的进攻首先要注意的是水流和风向。进攻者抢占上游和顺风,所谓“据上流以藉水力”,这样便可借水力和风力,而加快战船速度以、冲击敌船,同时这也便于向敌船施放烟尘、实施火攻和发射箭矢。其次是要善于敌方布设的木栅、铁锁、铁锥等水中障碍物,以船舰顺利驶行;同时,还要采取防护措施来对付敌方的矢石与火攻。如在西晋灭吴之役中,吴军为抵御西晋水师的挺进,“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晋将王濬针对这一情况,“乃作大筏数十……遇铁锥,锥辄著筏去。又作火炬……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锁,燃炬烧之”,烧断铁锁,战船行驶畅通,遂为晋军一举灭吴奠定基础。

  的实施程序,首先是远距离的弓弩齐射,接近敌人时则使用“拍竿”击撞,接舷格斗时使用矛戟等长兵器击刺,攻入敌船后则以刀、剑等短兵器近身肉搏。特定条件下也常实施火攻。当敌人弃船逃跑时,则实施登陆作战,追歼敌军。

  水战攻守的基本方法,一是进行舰队与舰队之间的对攻;二是利用风势,设法火烧进攻之敌的战船;三是设法打破进攻之敌的火攻,四是在战船必经之水道中设置各种障碍物,阻扼敌船的前进,如在水底设立木栅、尖桩,在水中设拦江等。但它通常是消极的,被动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奏效。前述孙吴长江防线的溃败即为明证。

  为了夺取水战的胜利,水军的武器除矛戟弓箭外,还配置有钩拒、梨头镖、拍竿等水战专门装备。钩拒在先秦时即用于水战,这时形制更有改进,已普遍带有利刃了。至于拍竿尤为这一时期重要的水战武器。当时的拍竿尚多为早期的T型,它具有强大的力,战时靠近敌船,松动辘轳,使竿首坠石拍打下来,将敌船击碎,从而在水战中大显神威。(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