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名家专栏> 文章内容

毕飞宇:《玉米》没有写 年轻人关注身边常识

※发布时间:2021-5-12 4:46:33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南京作家毕飞宇喜欢运动,就连圈内人士也都知道,请他来书展做,可是这弹丸之地想找一个有运动场的酒店却也难,他说只好憋几天了。毕飞宇被人称为“有型”的男作家,中带有磁性的语言吸引了不少女“雨丝”。他以作品《玉米》的创作体会,年轻人,要多关注和感受身边的一些常识,惯性思维会导致悲剧。

  3月17日,第四届曼氏亚洲文学在开,毕飞宇凭借作品《玉米》,成为第三位获得该的中国作家。得让他感到很意外,因为当时有日本的大江健三郎在内的几位参选作家。在通知他来之前,他并不知道自己可能获,因此他订好了第二天一早的返程机票,根本没时间应邀发表。“所以那次我只在呆了一天,这次来我是要还一个人情,否则我心里会不安。对我来说很重要。”

  《玉米》是毕飞宇10年前的作品,描写的是时期农村三姐妹不同性格和命运,对于被困于乡村生活中的女性,有深刻的理解和诠释。谈起当年创作该作品的初衷,他回忆说,“开始写下玉米这个名字,是想写一部爱情小说。可是接着就会写到她的父亲,她的姐妹,以及她的亲戚、邻里等等人物。写了一小半,发现子不对,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复杂的社会形态,我没法把爱情进行到底,写不下去了,只好暂时停笔。”他说他游的不是一条直线,小说中的爱人不知在哪里。“当今中国作家想写一部小说并不难,很容易就能达到目的,如果写爱情小说就会写成可怜的爱情小说。”毕飞宇认为,一个人内心爱情的力量小于社会力量时,就很不正常。

  毕飞宇是中国少数几个可以在国外书店看到作品的作家之一,他眼中,中国作家的作品想要世界,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好的翻译。《玉米》的英文版由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翻译,他形容毕飞宇的作品很难翻译,“薄薄的一本书,里面都是很微妙、很谨慎的用词。”

  毕飞宇还讲述了一个小插曲,“《玉米》最早出镜的是法文版,很可笑,当时在南京遇到一位法国读者,他不解地问我,为什么你的《玉米》要写?我回答他,没有啊!你是不是记错了,是《玉米》吗?他坚定地点头。”记者问,难道是翻译问题?毕飞宇笑着回答,“不是,是小说中写到男女恋,女的喊男的为哥,他误认为是兄妹,兄妹怎么可以恋爱?可见中文化是有差异的。”他说尽管这只是一个小插曲,但说明了东方人喜欢用家庭去看世界,其结果,家庭还是家庭,世界还是哪个世界。

  有读者提出《玉米》的故事不连贯,玉米写的是1971年的事,玉秧写的是1976年,年代很接近。为何玉秀则到了1982年?对此,毕飞宇说,以往没能有机会来做解释,“写玉秀,我是有野心的,想写一部更大的故事,但考泰国佛牌极度危险察后发现,故事如何传递出现难点,所以只好脱节。”

  无论是《玉米》中的三姐妹,玉米、玉秧、玉秀,还是更早期的,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上海往事》中的小金宝,这些女性心理,在毕飞宇笔下都刻画的极为细腻和生动。因此,曾有形容他是最了解女性的男作家。尽管对于这个说法,毕飞宇很不喜欢,但是《玉米》在出版签售时,排队等候的几乎全是清一色的女性,在,坐着的也以女性读者居多。

  小平头、牛仔裤、人到中年,因为热爱运动还保持很好的身材,让大家都以为他的异性缘一定很好,说到这点,毕飞宇十分委屈,“大家都这么认为,其实真的不是,我在想,是不是我看上去太酷,大家觉得不容易接近呢?”

  接下去还会写过去吗?面对一位女性读者的问题,他说自己是不算太老的老人,在写作中,会停下来思考一下,再往前走。他认为生活是有惯性的,思维也跟着有惯性,“泰坦尼克号在触礁前,船长已经知道来临,但惯性无法让他转向,因此,惯性思维会带来悲剧。”他年轻读者,时常去关注和感受身边的一些常识。他还,“没看过《玉米》的人去读读,不读也没关系。”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尴尬。东莞外来工群像:每天坐9小时 经常...66833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