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名家专栏> 文章内容

童年与社会》:用本书针炙莫言小说与王菲《岁月》会有意外发现

※发布时间:2018/3/14 14:55:48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埃里克森所著的《游戏与》一书的后记中,引用了前国际分析协会罗伯特·沃勒斯坦的话:除弗洛伊德之外,恐怕没有一位心理学家比埃里克森对其所处的时代产生的影响更为深刻。可见爱利克·埃里克森在心理学界的影响之大,同时也可以看出,埃里克森的心理研究,是师承了弗洛伊德的一脉派。

  但爱利克·埃里克森并没有完全承接弗的衣钵,把弗洛伊德明显的遭人诟病的心理学论断也原封不断地接受下来。埃里克森最突出的贡献,是拓宽了分析理论的范围,他将分析与社会学结合起来,而没有沿袭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理论体系,可以说,他拓宽了分析引用的广度,将这一纯粹用于医学治疗的心理学体系,扩展到广泛的社会学研究领域。

  埃里克森在书中,始终重视人的社会维度。作者认为,人分成生理的部分,心理的部分,但的身份也不是心理的部分,而是产生自组织的第三要素--社会。人从出生到死亡,都从属于与地理和历史相关的各种群体,比如家庭、阶级、社区和民族。因此,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有机体、一个和某个社会中的一员,他与这三个组织过程密不可分。(P15)

  在明确了三个维度之后,作者作了总结性发言:我们讨论的是三个变化过程:的变化过程、的变化过程和社会的变化过程。在科学史上,这三个过程分别从属于三门不同的学科--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这三门学科分别研究的是有机体、个体心理和社会现象。(P16)

  我们可以看到,《童年与社会》的大量分析,恰恰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就是社会的维度,甚至书中将近有一半的篇幅,被社会考察的内容占据了。这包括美国的两个印第安部落的实际考察,美国、、苏联的三个个人案例,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列举的人物是,而苏联个案中选择分析的是高尔基的童年。

  尤其是对高尔基的《童年》,我们作为深受俄苏文化影响的中国人来说,可以说是耳熟能详,自以为对高尔基的每一个的细节与指向,都有深刻的印象,有自己的解读方式,但是,当这一切,用心理学的理论去洞察的时候,还是让我们感到的另外含义。

  爱利克·埃里克森把弗洛伊德看成是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人物。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一个有所继承并发展了自己思想的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修正了弗洛伊德理论上已经被证明看起来都难以让人觉得合理的部分。

  弗洛伊德对心理病因向童年的性创伤回溯,爱利克·埃里克森也认为是弗洛伊德首开先河,指出:在对人类进行历史维度的研究时,学者们几乎未考虑对童年时期进行评估( 《洞见与责任》P28),而从弗洛伊德提出他的又骇人听闻的儿童性心理创伤之后,心理学中开始流行一时的对童年期负面因素的关注,好像它们是人类命运的最终决定因素一样。爱利克·埃里克森最终总结道:鉴于此,我们或许可将弗洛伊德视为人类意识中自愈与平衡的。(《洞见与责任》P29)

  我们可以看出,埃里克森虽然对弗洛伊德的理论有所扬弃,但是在基本思上,仍然是接洽了弗洛伊德的衣钵。比如他把人的发展按年龄分成八个阶段,基本没有逃出弗洛伊德的框架。而弗洛伊德最让人诟病的就是把儿童的排泄看成是性欲的一种表现,在本书中,埃里克森在他的临床实践中,还是作了某种继承。

  儿童是没有性欲的,但在弗洛伊德看来,这种能量能够通过其它的孔洞的形式表现出来,书中写道:力比多,即性欲,是指每个人身上除了生殖器之外,各个区域在童年时期所具有的性能量。下面这个话很关键,可以把握到弗洛伊德的精髓,也是埃里克森接受自弗洛伊德的一个基本理论:这种能量能通过特殊的快感加强生命机能,比如、有规律地排便和四肢协调地活动。(P42)

  这样,从所具有的两种状态,即保留和排出模式的交替运作(P61),衍生出人类的社交形式就是放开和抓住(P62),这样便构成了弗洛伊德理论的核心构件。如果在这一环节中,出现阻塞,便会产生压抑,导致心理问题。书中认为:弗洛伊德把个体的深切失望--源于多种在他身上的危机和性压抑--看作病理学的主要根源。(P258)

  比如在莫言的小说中,排泄始终是作者刻意表达的一种与压抑相抗衡的现象。莫言的小说里的总体基调是压抑的,如《透明的红萝卜》中的性压抑,《红高粱》中的现代远不如祖辈社会来得旷达,一句话,莫言的作品只有在想象中才是的,的,不再是压抑的。所以莫言在小说里,才把排泄作为表达他内心的一个构件,这是否是弗洛伊德压抑理论的一次运用?还是莫言天作之合地证明了弗洛伊德理论的普适性?

  如莫言在《红蝗》中写道:总有一天,我要编导一部真正的戏剧,在这部剧里,梦幻与现实、科学与童话、与、爱情与、高贵与卑贱、与大便、过去与现在、金牌与……互相掺和、紧密团结、环环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

  注意,莫言在这里是将与大便放在一起的,而前者代表性欲,大便则是弗洛伊德理论体系里的童年性欲的一种排泄表现,都是孔洞里的产物。从莫言提供的里,是否证明着弗洛伊德理论有其潜在的合呢?又由此能够观察到埃里克森这本书里,能够提供给我们一点有益的呢?

  还值得注意的是,埃里克森在书中通过游戏与心理的关系,出男人与女人的追求象征的取向不同。比如书中写到,男孩喜欢装饰高的建筑,而女孩喜欢装饰大门。(P85)。这个意象很耐人寻味。想想今年春晚上王菲、那英演唱的《岁月》,里面出现的两个意象,一个是灯,一个是门,而这个灯是男人的象征,门则典型的是女人的象征,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知晓埃里克森的心理学理论,很容易且通透地解释了《岁月》背后的或是有意或是无意地对心理学原理的高度吻合性。

  当然,最后还要说明一句,埃里克森的心理学著作,我已经读了三本,但相比而言,埃里克森的著作是较为难懂的,关键是作者用一种我们无法把握的逻辑性,组织全篇,且语词的跳跃性,让我们难以把握住作者心中跳脱的思想本质,但是心理学的书难读,是一个共性的现象,正反映出心理学著作值得我们仔细地探究与摸索。而埃里克森这本书中能够让我们找到对中国现实的对应,正反映出它的内容并不是一种故纸堆里老学究的呓语,而带着对现实的鲜活的指导意义与针对价值。返回,查看更多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