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名家专栏> 文章内容

【海波专栏】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指向性初探——以肖培东老师课堂评价语为例

※发布时间:2019-11-28 9:44:03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实践证明,良好的课堂评价语言具有一定的诊断、反馈、激励、调控的作用。近年来,在各大活动中,肖培东老师的课堂教学总是很精彩,观其评价语言,始终为教学内容的发展服务、为学生的思维提升服务,处处彰显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教学智慧,从他的课堂,我们可以窥探到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应具备的指向性。

  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思维发展及学习过程、效果等进行的师生即时对话和即兴点评,是课堂教学向前推进的直接力量,起着诊断、反馈、调控的作用。这种评价,指向的是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是学生的思维深度发展,是师生对文本研读的准确对接。

  近年来,肖培东老师教学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现场聆听也好,品读课例也罢,诚觉肖老师的课堂评价语言甚是精彩,无论学生怎样的表达,一经肖老师“点拨”“追问”,即刻妙言生花,思维绽放,令无数语文人深深为之折服。

  教学过程是教师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程序结构。这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知的活动过程。如何牵引学生与文本进行更好的交流、融合,以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的评价语言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定早在教师的心中有所建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评价语言应始终围绕“教学目标”为中心。

  第二环节:让学生继续搜寻信息,完成小说中的“他人”对孔乙己相关信息的提炼,这是重点研讨部分。此为“二记”。

  第一环节中,学生纷纷提炼出了孔乙己的“可怜、守信、迂、穿长衫的骄傲、悲苦”等等,并从文中找到了具体的指证,但还不够,这时有一个学生提炼了“落魄”一词,肖老师则立即盯住“落魄”不放,引导学生把思维转向深入,从具体的语言到语言内涵,通过层层追问,挖掘出孔乙己在上的不顺利才是他一生中最大的真正的“落魄”。

  这里,肖老师对学生回答的“落魄”及时做出判断,不仅了学生思考问题时要有具体的语言落脚,更要贴近文章的写作主旨。这显然是肖老师的课堂期待,“刨”出了孔乙己内心的“落魄”,第一个教学环节就可以告一段落了,为第二个环节奠定了基础。

  所以,老师的课堂评价语言应具有“引”和“导”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教学目标上,更应该体现在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和思维的牵引发展上。

  回到《孔乙己》,当第一个环节完成之后,教师立即将学生带向另一个目标:小说中的“他人”对孔乙己的信息又“记”住了什么?

  学生纷纷找出了“伤疤、耻辱、欠钱、偷书”等等,表达缺少条理,思维略有点乱,肖老师当场诊断,用朗读把学生稳住在孔乙己第一次出场的文字里,及时调整课堂活动的行进方向,把学生引入文本,帮助学生学会“定点”思考。

  于是,对科举制度、等级观念的认识,对人与人之间冷漠、悲凉人情关系的看法等,纷纷在学生个性化的表述中浮出水面。

  最后,肖老师引用鲁迅先生的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们每一个人有关”作结,继而引发学生思考:在今天,我们应该怎样。

  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我们对于来自学生口中的那些信息,要能及时地给予“判定”,巧妙地进行点拨,从而给学生豁然、顿悟的感觉,在完成教学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把“读文本和读自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文章的主题及人文价值,相得益彰。

  所以,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首先要基于教学的内容,根据自己设计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时刻牢记——“我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然后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做出针对性的诊断与牵引,以达成预定的教学目的。

  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情感总是在伴随着信息的传递、接收和反馈中互动的,在课堂的互动中,学生学习的思维反应程度是不同的,思维的生成与发展总是离不开老师的鼓舞和激励。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要具备:

  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不仅有智力水平、学习方法等,更与其心理状态密切相关。事明,积极而真诚的情感是开发智力获得知识的“土壤和动力”,因此,教师的评价语言首先要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以一种平等而真诚的状态,为学生营造一个具有“安全感”的、和谐的学习情境。

  从这个角度讲,肖老师的每一节课,无不是俯身倾耳和学生对话。在《春酒》备课时,他站在学生的角度,反复品读,力争用自己的解读激起学生心灵的浪花。

  我认为还写了过新年、喝春酒和喝会酒。开头两段写的就是过新年,三四这两段写的是喝春酒,后面写的是喝会酒。

  师:好了,课文写了这么一些事情。大家还记得吗?今天站起来回答的第一位女同学,她说的是什么呢?

  师:对母亲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个女同学就非常厉害了,她懂得散文不仅仅是在写事,更重要的是在什么呢?

  在教学《山羊兹拉特》时:“一只会产奶的山羊很重要!是这个意思吧?!”“暴风雪很重要,你给大家读读看。”“看到吗?自信也是会传染的!自信的女孩读出了很美的表达” ……

  课堂上,肖老师俯身倾听每一次对话,尊重每一种声音,让自己的评价语言处处基于学生的表达,极富诚恳。

  从心理学的角度,学生的心灵中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老师的欣赏。肖老师深谙其道。如此平等而富有温度的评价,大大促进了学生的思考,学生心中的万千话语,在与文本的一次次对话中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课堂的精彩,往往是教师捕捉到学生思维发展的“生长点”,并根据“生长点”迅速地组织语言信息,及时地传递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更为广泛、更为深入的回应,在不断地点拨、、追问中,学生的思维不断生成、发展,课堂绽放也愈加丰富和精彩。

  此时,肖老师则告诉学生,要学会从生活体验的角度去揣摩诗歌的含义,找不到切入的角度时,就要沉入字里行间,多读诗句。

  读着读着,学生对诗句的解读就开始大放光彩,从“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到朱自清笔下的《春》,春天,就是复苏,春天,就是各种生命的绽放……

  老师激励的语言总是在不断攀升着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地从单一多元,从肤浅深刻,从最初的凝滞了最后的融通。

  语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是教师自身素养的集中体现,能否巧妙地抓住课堂上学生的“突发状态”、因势利导,把节外生枝的信息融入对教学的新思考,这需要教学的机智。

  比如,肖老师的课堂开篇几乎都很素朴:“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课文写了什么?”“文章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吗”?

  在这样看似简洁明了的开篇对话中,实则是不仅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又便于从中了解学生对课文学习的状态,以及时调整、进入后面的教学,或者是从聊天式的对话中,轻松地切换到捕捉的某个词、某个句子或某个点,然后再由其深挖到文本的深处。

  除此之外,肖老师课堂评价语最大的落点在“语言”上,对于怎样引出文本“语言”背后的意义,肖老师的方式是“读”,读“标点”、读“词”、读“句子”、“读段略”,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牵动学生的思维,在师生看似浅浅的对话中,不知不觉完成了对文本的深度解读。

  课堂教学是一个纷繁复杂的过程,往往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情境迅速、敏捷地做出判断,及时地进行恰当好处的处理,这就是教学的艺术。

  肖老师随即追问:谢谢你们记得我的生日,那你们记得孔乙己的生日吗?不记得孔乙己的生日,记得孔乙己的名字吗?

  这样一句轻轻地追问,不仅完成了对教学内容的切换,又激发了学生探究“孔乙己”的吸引力,自然而巧妙。

  教学《美丽的颜色》,则牵着学生从主持人的介绍里挑出了两个词:白马王子和男神,用近乎戏谑般的口吻对学生表达,“白马王子”和“男神”都当不上了,但本节课我们可以一起遇见“”,从而引出“居里夫人”。

  教学《我的早年生活》,当学生思考问题忽略具体的语言时,肖老师对学生说:“句子还要读慢一点,读得稳一点。小词语不小,它能够散发出大感情。”从而带着学生去触摸那些具体的语言。当学生的心理有畏难情绪时,肖老师说:“无论是、还是学习,我们都可以用丘吉尔的一句话来勉励,这句话是——”

  萤火虫虽然小,但它能发出自信的,文字虽然简洁,但它能构建出情感的因子。肖老师经由文本传递给学生的,不仅在读自传,感受丘吉尔伟大的人格,更应该铭记:要做一个自带的萤火虫。

  记得于漪老师曾经说过,我们的课之所以不能刻骨铭心,之所以不能震撼学生的心灵,那是因为我们往往是泛阅读,是在文字的表面游移。

  透过肖老师精彩的课堂评价语言,感受深切的是肖老师深厚的语文素养,是其扎根语言、沉潜文字的能力。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应该向肖老师学习,多读书,多思考,多关注课堂上学生的成长动态,方能在教学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之,笃行之”,从而用真诚而中肯的评价语言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的教学。

  〔本文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年10月刊,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初中学生阅读的评价策略研究”(项目编号:D/2018/02/186)、徐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初中语文有效教学课堂追问的案例研究”(项目编号:GH-13-18-L260)阶段性研究。〕

  陈海波,南师大附属徐州市大学实验学校语文教师。热爱读书,喜欢写文,用书写记录思想,用反思锻造课堂,怀一颗谦卑的心,在语文里与学生相融相长,无限热爱,无限相信!我的艳遇谁的妻

  

关键词:专栏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