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财富人生> 文章内容

龍哥论市:大股东减持是风险还是机会?(附大交易套利分析

※发布时间:2017/9/1 16:53:44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公司中,每天都有公司公布减持的公告,股票大股东减持,会不会跌?这是每个股友在股市生涯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在大多数投资者的意识中,大股东减持多数情况都意味着股价会上跌,大股东减持有时甚至被形容成是黑天鹅事件。但事实上,股东减持和股价下跌并不是必然联系的,减持后股价不跌反涨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要查一下减持的股东是否有存在大交易不可以一概而论。这里就汲及大交易问题

  大交易又称为大买卖,是指达到的最低限额的证券单笔买卖申报,买卖双方经过协议达成一致并经交易所确定成交的证券交易。具体来说,各个交易所在它的交易制度中或者在它的大交易制度中都对大交易有明确的界定,而且各不相同。通常来讲, 大交易主要是给上市公司大股东或者重要的股东出货用的,因为他们出货一般要提前公告,而为了不给市场造成太大的压力,他们一般不会选择直接在二级市场去卖股票,而是选择在大交易上卖股票给某个机构,然后这个结构再把拿到的筹码去二级市场卖掉。这个机构和上市公司减持方会谈利益分配的问题。除上述通过大交易股东减持、套利交易外,一些基于其它目的的交易也不时在大交易上出现,比如股权抵押融资、转户转持等,当然也有建仓、获利了结等一般易,甚至有资金在大交易上对倒以达到吸引散户注意力的目的。

  为什么要设立大交易平台? 设立大交易的初衷是作为普通交易机制的补充,旨在满足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的特殊投资要求,对稳定市场价格和增加市场流动性意义重大。 譬如,假设某机构要买入一只小盘股的100万股,如果直接在二级市场上购买,可以想象,一定会对该股股价造成较大的冲击,导致买入成本不可控。同理,如果某大股东想卖出100万股,同样面临股价波动巨大,收益不可控的风险。那么大交易提供的平台,就是让有这种大买卖需求的双方,于普通市场,而直接通过大交易平台直接协议成交,减少股价的波动。

  大交易的对手方是谁?参与大交易可以达成的目的有很多,比如股权回购、并购控股、定向增发等等,但其中占比最多的要数大股东的减持了,也就是大小非减持。从相关数据统计来看,近三年来沪深大交易60%以上的大股东解禁,都是通过大交易完成减持的。去年11-12月一个月减持的金额都突破1000亿,这么大规模的减持,接盘侠是谁呢?接盘侠自然就是机构了,机构一般会与股东协商一个低于市价的价格接盘,后期再拉升进行出货,从中获取股价差价收益和接盘的酬劳,这种机构多以私募为主。事实上我们经常提到的机构也好私募也罢,真正在二级市场进行的投机操作只是他们众多业务中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尤其是在熊市下,也鲜有能纯在二级市场的操作上获得超额收益的机构,所以,利用大交易接盘就成了机构一种比较快速且相对稳定的获利手段。但是,因为机构资金的时间成本,以及行情的不确定性,大交易的接手盘往往都是一个短线操作,大多是短线拉升后迅速出货。因此,我们就有了通过大交易减持套利的理论基础,近期高管通过大交易减持的个股,接盘主力一边要稳定股价一边要尽可能迅速地拉升出货,而这一个机会,就有可能成为我们套利的机会!

  今年5月27日,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沪深交易所也出台了完善减持制度的专门规则。 其中,针对通过大交易的“过桥减持”,新规明确了出让方、受让方的减持数量和持股期限要求:大股东减持或者特定股东减持,采取大交易方式的,在任意连续90日内,减持股份的总数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2%。受让方在受让后6个月内,不得转让所受让的股份。效果立竿见影:两市大交易在减持新规下迅速降温。

  在减持新规下,大交易受让方在受让后6个月内不能转让,其通过折价受让并短期内通过二级市场套利的机会被封堵。减持新规下,大交易虽有明显降温,但却并未如同市场原本所预期的那样陷入冰点。熙熙攘攘利来利往,针对大股东和特定股东减持的需求,大交易也正衍生出“新花样”。一位从事大交易的市场人士表示,以往的“玩法”是,上市公司大股东给折扣,根据市场整体行情和具体股票二级市场流动性的不同,折扣会在92-98折区间内浮动,接盘方隔两三天、最多一个星期就能把货在二级市场上出完。虽然每只股票可能赚一、两个百分点差价,但胜在时间短。由于是资金滚动操作,年化下来可以获得相对可观的收益率。但在减持新规下,大交易受让方在受让后6个月内不能转让,其通过折价受让并短期内通过二级市场套利的机会被封堵。这意味着,以前的“短炒”模式得转为“长投”,这对于一些业务单一、擅长短线交易的资金而言,冲击程度不言而喻。“简单地说,做6个月以上的投资,显然不能只关注折价率,对公司基本面得有一定的判断,这个显然不是现有的团队所能胜任的。并且,对于绝大多数之前承接大减持盘的机构而言,之前的收益率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于资金的快速滚动操作,胜在资金的利用率,而在新规下,这一逻辑显然也不复存在。

  当然新规之后也有公司出来“搞事情”的。今年5月31日 东方园林公告称,公司股东中泰创展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中泰资管)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大交易系统减持其持有的公司无限售流通股股份3943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47%。减持股份为中泰资管2016年3月10日通过协议受让的无限售流通股股份。此次减持后,中泰资管持有公司股份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99%,不再是公司持股5%以上的股东。对照减持新规,东方园林这一减持方案可谓“精准”避开了新规约束,实现了减持的“最优解”。具体而言,中泰资管减持1.47%,符合新规下大交易“连续90个自然日减持不超过2%”的要求;大交易减持的方式不涉及新规“提前15个交易日披露”的前置条件;减持完成后,中泰资管持股为4.99%,以0.01%之差摆脱了持股5%以上大股东身份,这意味着其今后将在关于减持的信披方面享受“”。

  从上市公司大股东角度,这无疑是一个经过精妙设计的方案;从大接盘方角度看,这笔交易折价率3.12%,并没有显著折让。那么可能有两种可能,一是接盘方对公司未来业绩的比较看好,意图长线运作。二是接盘方与上市公司及减持股东达成了某种“默契”,比如说一定的承诺或补偿条款,如果6个月后股价下挫,接盘方不至于其中。这两种思可以视作减持新规下的“新玩法“,但是后一种“抽屉协议”存在内幕交易嫌疑。

  话又说回来,新规之下,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的步伐放缓,但从公开的一些市场迹象来看,一些股东减持的“冲动”并没有因此消减。这个市场仍然从公司大股东和特定股东的立场考虑,通过大交易减持,仍然是新规下的“最优解”。如果采取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在任意连续90日内,减持股份总数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1%,这意味着一年最多减持4%。而采取大交易方式的,在任意连续90日内,减持股份总数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2%,那一年可以通过大交易减持8%。甚至有市场人士针对不同的持股比例,给出了细致的“减持攻略”。持股超过1%但不超过2%,可以在两个90天内分两次集中竞价卖出,退出时间最快91天;超过2%但不超过4%,可将其中的2%通过大交易转让给接盘方,余下的通过集中竞价卖出,退出时间最快181天。超过4%但不超过5%、超过5%但不超过7%、超过7%都可以相应地找到最快的减持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市公司大股东,定增股东的退出也带来了新增需求。在弱市中定增破发增多的背景下,投资者对于尽早获利了结有着更为强烈的,因此通过大交易减持成为选择之一。并且,由于大量定增产品在新规下面临退出周期延长的尴尬,特别是一些高杠杆产品迫切希望通过大交易减持,以尽快归还优先级资金从而降低杠杆,使得杠杆比例符合监管要求。如果从市场需求来看,大交易承接仍有很大的市场,减持新规实施后,如何找到对手方,特别是大交易(不到5%的股东)、协议转让(5%以上股东)的对手方,成为减持能否成功的关键。

  针对这一市场,新规实施之后短短几天,就有不少大交易机构开始打广告,声称在监管框架下提供“创新”的减持模式。这些所谓的“创新”并不是找到了政策的“漏洞”,而是多在交易对手资金上做文章,被拉长的资金退出期限带来的资金成本,需要减持股东通过其他方式加以“补偿”。目前,已经有交易接盘资金要求上市公司股东在交易后部分资金交还接盘方在一定期限内使用,有交易对手资金则要求上市公司股东方就其最终减持收益做出相关补偿承诺等等。但是这样的“创新”并非是对减持新规的“绕行”,而是在交易资金等方面的特殊安排。当然,减持新规要求大交易接盘方持股6个月以上,了流动性,接盘方必然需要对折扣率提出更高的要求,甚至与减持方私下达成某种“默契”,以6个月之后的退出不至于亏损。,对于一些大承接机构而言,迅速转型并不是那么容易。因为毕竟此前的模式比较简单,基本上是标准化作业,而将来的“玩法“越发复杂,要以价值投资的思重新建立起新的操作模式,这对团队和资金都提出了挑战!

  大交易对股价的影响:当市场出现大交易时,又透露着什么信号呢?大交易基本上就是大股东在抛售,其目的具体是什么需要认真考虑,一般来说,如果股价较低,公司会在某个价位买进股票,主力在吸收够足够多的筹码时,为了吸引散户投资者也会这么做,此时,就是买入信号,主力在洗盘结束后,大幅拉升时也会采取这种方式。如果股价已经涨了很多或者已经接近某个历史高位时,此时的大笔买进则有可能是陷阱,尤其是如果前期已经有二到三次洗盘时,可能性就更高了,因此是卖出信号。去年7月份龙哥实战过一只锂电池的石大胜华,当时也是因为股东减持风波,大交易频现,当时股价并不高,而大交易的价格却比股价高出很多,所以我判定股价还会上行。

  这里要说的是溢价交易,通常说明购买者看好后市。但需要注意购买者是否拥有控制权,是大股东或者收购者溢价购买说明看好公司发展或价值被低估或有重组意向,若只是投资者战略投资,不涉及公司管理经营的,利好比较短暂。

  1、股票大交易溢价交易当然对公司的股价有正面的影响,但是要分析具体的成交价格是多少才能下此结论。

  2、如果公司的大交易价格仅仅是高于公司的每股净资产,而大大低于股票市场的价格,这种溢价交易对现价市场没有任何意义;如果交易价格高于市场现价才能有推升股价的作用,一般来说大交易溢价成交,对股价有向上对股价有向上牵引的作用,折价成交对股价有向下牵引的作用。溢价高,表明这只股票被大幅低估,主力愿意高位进货,说明后面可以持股待涨,折价表明对它后面的趋势是预计为下跌,所以后面下跌的概率极高。

  如果大股东减持后股价继续上扬,股东大幅减持,股价却不断往上攀升,可以说是一种难以解释的现象。如果是大幅折价的情况,就不是一般意义转手套现,可能背后存在不为人知的故事。不排除有可能是左手转右手或关联人接盘,使持股情况更隐蔽。如果是大股东通过大交易平台置换和隐藏实际交易,那么他们可能存在做高股价来推动投资收益的更大实现。这种减持实质上是关联人之间的倒手,普通投资者无从查明原因而已。另一种则是股东减持对股价影响为中性,尽管大股东发出减持公告,市场会怀疑股东由于内部信息,对公司未来发展不抱太大信心,但是股价走势则保持平稳;减持后股价出现滑坡,控股股东权衡各种因素后,决定在解禁期满后抛售持有股份。主要原因一是当初投资公司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投资收益,并不看重公司未来的持续现金收益;二是需要其他实体投资注入资金,不得不通过上市公司股份套现;三是预感到本行业发展障碍大,并不看好公司将来的经营;四是高抛低吸,当前股价已经透支了未来收益,不如先行抛售部分股份,将来股市低迷时期再增持。这几种减持杀伤力都不小,对股价的打击甚大。如果是股东抛售,基本上第二天股价只会往下走。但目前上市公司毕竟还是一个稀缺资源,大股东抛售股份后总有其它机构接手,经历一段时间后股价总能恢复到合理反映其价值的水平。所以每回有人问龙哥一只公司大股东减持又存在大交易时,我很难用一句话就能跟你解释清楚其中的原因,所以大家看了这篇文章希望有所。

  那说到这里,有人会问了,这样的大交易让股票股价异动是否涉嫌,一位在业内排名前三的大交易机构的副总说过,大交易的本质就是通过批量收集筹码,拉升股价后出货获得利润,对股价的主动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主动影响很容易变成对股价的,特别是操作不规范急于谋求暴利的买家;若将股市正常收益率之外由其它因素引发的收益称为异常收益率,其研究发现,在大交易发生的前后一周时间里股票异常收益率波动比较显著,小盘股尤为显著,大盘股则不明显。此前有报道,2015年,一个几人组成的小团队从事大小非交易一年内获取利润逾10亿元。现在大交易折价率越来越低,综合成本在市价的95%到97%左右,不像2013年时8折多就能拿到股票,赚钱越来越难,操作必须越发大胆,但财富还是吸引了很多人。目前除券商资产管理外,估计大大小小专职做大交易的买家超过100家,整个大交易市场已变成卖方市场,能一次承接5亿元以上大单的应该不超过10家。

  大交易与大盘的联系:如果当前市场热点切换较为频繁,使得大小非接盘的专业户也难以把握热点的演变方向,就会在大交易接货后迅速在二级市场抛售,进而使得股价走势压力较为明显。而如果市场热点演变较为清晰,大交易专业户在大交易平台获得切合行业热点筹码后,往往愿意持有一段时间,故二级市场抛压不大。大交易后的股价走势明显弱于大盘,也说明市场上限售股解禁后的持续抛压较为沉重,部分个股的股价走势已不堪重负,而此类个股又不是市场点所在,市场承受力度有限,进而使得股价走势相对疲软。也就是说,大交易频频出现后的股价走势不佳的特征其实也说明了整个市场的短线氛围并不乐观。

  如今,大交易折溢价20%左右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大交易被指成为“送礼”平台。只要不是成交量巨大足以引发二级市场股价异动的大交易,不管它是折价太高,还是溢价太高,都是不正常的。能够让卖家以极低的价格卖出或是让买家是极高的价格买入,这里十有是有利益交换的。当然,如果成交量巨大,那就另当别论了。然而,实际上,这些异常折溢价的大交易额绝大多数并不是太大,尤其是光大银行和华电国际,区区百万股的成交量相对于这两只股票巨大的股本而言,根本就是九牛一毛,不可能对其股价产生太大冲击。大幅折溢价现象表面来看只是交易双方的一种利益交换,并不会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利益,但实际上它了市场的公平,了市场的定价秩序,甚至还有可能涉嫌非法利益侵占,通过这种输送完成公私账户间的财富转移。大交易折价20%出货,让接盘者第二天轻松赚钱跑掉,比内幕交易更可恶了!

  首先,如果股东预计出售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的数量超过该公司股份总数的1%的,应考虑通过大交易方式减持。如通过二级市场自行减持,每月只能最多出售该公司股份总数1%的股票,全年出售股票数量不能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5%,并且如果是大非,出售量达1%和5%时需公告,公告后两个交易日内不允许对该股票进行交易。而大交易一次可减持公司总股份数的5%,在公告两日后可继续减持,因此大交易可以很好的实现短时间内快速变现,避免了长时间抛售股票引起股价波动的风险。

  第二,大交易不纳入指数,对二级市场的影响小:在交易日当天下午收盘后15:00-15:30为大交易的撮合成交时间,因此不会因股东出售股票而对二级市场股票价格产生大幅影响。

  第三,大交易的定价较为灵活,可以根据股东的意愿价格成交,只要买卖双方确定交易数量、交易价格则可以大批量、大规模的转让股票。因此,在合理估值前提下,大交易是一种较好的战略减持方案。

  第四,交易成本低,大交易的手续费一般比二级市场股票交易手续费低30%,可以将股东的收益最大化。

  第五,当股东认为股价与股票的合理估值存在较大偏差时,预计大量减持股票,由于所持股票份额较大,难以通过二级市场实现快速抛售,那么通过大交易实现一次性减持无疑是一种最好的战略性减持方案。

  正常来讲,大交易可以大大降低机构投资者的交易成本,缩短交易时间。表面上看,大交易有利于引入机构投资者,活跃股市,散户投资者将随之受益。同时,按照普遍的理解,机构重仓股经过换仓后,上涨行情往往可能随之而来。比较典型的是铁龙物流,在2003年10月机构大交易后,通过机构换仓,股价不跟随大盘,随即展开了一轮较长期的上升走势。但这种现象太少,统计资料显示,到目前发生大交易的公司,长期走势大多并不是很理想,并且很多公司相反随短暂冲高后开始暴跌。分析大交易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大交易的买方和卖方是一家券商的现象非常普遍。在沪深两市的上百次A股大交易中,有一半以上是在同一家机构旗下的部门之间发生的,而大多还是在同一券商同一个营业部内倒腾的;这种同一旗号机构下的不停捣腾,到底有多少是内部交易,普通投资者根本不知道,因此风险也就会相对大些。

  现在很多上市公司高层为了套现,玩命的把业绩做上去,通过高送转刺激拉升股价,更重要的是掩护他们进行大交易。高送转是一个上市公司经营能力的象征,但是对股票的内在价值以及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没什么影响。但是,对于上市公司大股东们那是相当有好处的,因为在限售股解禁之后高送转,限售股获得的转送股就不需要缴税,获得越多,应该缴税的股票占比就越少。问题的关键是,失去业绩支撑的高送转往往都是兴奋剂,大股东一跑,业绩就变脸了。这样的股票你还敢炒吗?二级市场就是信息不对称的多重博弈,游戏规则是市场的生命。现在,作为风向标的两融余额重新回到9200亿元的荣枯线,绝对不能那些通过陷阱恶意减持套现的大股东来市场的秩序,尤其是大家再次大把借钱炒股时,千万别被那些跑老板的套给骗了,老板都不相信自己的时候,离他们远一点,别为他们改善生活而成了接盘侠。面对上市公司老板跑,也许,股民们会说,他们都是二郎神的钢叉,两面三刀的。对那些快速变脸的高送转上市公司,监管部门应该跟上查查有没有业绩造假,一定要肃妖孽,正纲纪。

  总体来说,对普通投资者来说,由于信息的不透明,想通过大交易来把握所有投资机会比较困难,龙哥写了这么多,很多时候我对大交易的判定也不可能全部正确,背后减持的大交易只有上市公司的高管们清楚,我们只能尽可能的跟据盘面的当时环股、股价及大交易的价格大体来推断未来走势。相对来讲,蓝筹股、白马股的大交易,可能为我们提供一定的机会。但无论什么个股,如短期内突然连续发生大交易,特别是在同一机构内进行,就必须引起。大交易在蓝筹大盘股及白马股中进行,其交易可靠性和真实性更可信。统计显示,大盘蓝筹绩优股及白马股发生大交易后,往往股价相对稳定,且稳中有升;在市场背景不好的情况下;大交易后股价反而相对稳定;并相对大交易价格都有一定的涨幅。这主要是大盘蓝筹股在机构中持有比例较高;对个股的定价也相对稳定,不同机构之间为低成本交易手中的大盘蓝筹股而进行大交易的可靠性也就大大增强。以下为今年5月中下旬,股友问龙哥为什么5月份全月美的集团存在这么多大交易的微博截图,大家可以上东方财富网或下载东方财富通软件去查找数据,后面相信大家看到了6月全月美的疯一般的上涨全月上涨了十元/股。

  以上说了这么多,一般来说大股东减持就是为了套现走人,这无论对散户还是公司来讲,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但龙哥这边还要再说一点的是有部份大股东减持,却是十足利好公司发展的。因为大股东减持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为了收购资产,同时还为引进战略投资者做准备,而这两大原因却是对公司的最大利好,所以股东减持一定要区分开来,不是所有的大股东、特定股东都骚动着一颗减持的心,不要一味的判定就是大的利空,晚安~!龙哥 2017-08-19 23:18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